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如何?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实施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如何?
总的看,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看总量,中国人民银行2月、9月各降准0.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7月、9月分别下调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和20个基点,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下行,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11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7.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5.6万亿元,同比增长7.8%。
看结构,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的支持。11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些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看价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有效发挥,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为3.08%,均较上月下降,并处于历史低位,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利息负担。
“当前金融总量总体平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突破400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实招?
合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和卡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近年来,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稳的态势,但部分小微企业也反映存在融资堵点和卡点。近期,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出台,协同多方发力,改进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政策加力,扩大小微企业受益面。中国人民银行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不超过2000万元。金融监管总局优化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将续贷对象由原来的部分小微企业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并阶段性地扩大到中型企业。
机制发力,打通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最贴近基层、最了解企业的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实现低成本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制度助力,优化民营经济投融资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在加快推动出台,草案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民营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实施差异化监管,允许合理设置不良贷款容忍度。此外,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营造尽职免责、鼓励担当的积极氛围。
合力之下,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小微企业,助力每一笔“小生意”。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今年以来,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构建,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金融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的政策工具日益丰富。比如,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10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今年前8个月,科技保险保费达388亿元,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科技活动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过7万亿元。
下一步更好发展科技金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取得哪些进展?
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较快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金融监管总局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说,不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积极研究并推出开放新举措,如进一步放宽境外机构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出资人的准入条件等。截至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外资银行总资产3.90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2.82万亿元。
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支持在华外资机构更加全面深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回应外资金融机构诉求,进一步优化监管规则,探索适度差异化监管。促使外资银行更好发挥与母行联动优势,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
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扎实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和履职管理,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截至目前,已在32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4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
此外,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多项支持政策,经常项目尤其是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较快。今年1—10月,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比重达26.6%,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将更加注重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各类主体人民币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在积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同时,金融监管总局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加强跨境风险监测和分析预判,密切防范风险跨境传递,制定在华外资金融机构风险应对预案,维护经济金融安全;持续引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海外布局、丰富金融产品,强化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守住风险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强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机制,继续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沟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
来源:青岛市财政局 日期::2025-01-01